在浙江溫州永強的寺前街,歲月恰似一首悠揚古樸的長歌,低吟淺唱著這片土地的往昔故事。在街后北頭橋旁,那座何恒發老宅,仿若一位緘默不語的耆宿,承載著家族的榮耀與時代的波瀾起伏,見證著家族的興衰榮辱與風云變幻。
元宵節轉九曲,是十分紅火熱鬧的民俗活動。九曲場也叫燈灘,舊時,人們在開闊平坦的地上用高粱稈圍成一座方城,按照一種奇妙的曲線有規則地連接起來橫豎19行,共361盞燈,最中間俗稱老桿,點著七星燈。老鄉說,360盞燈,表示一年360天每天一盞燈。燈臺是用小圓木做的,燈盞是用洋芋或蘿卜削成的,有的地方每家制作數盞精致的燈,那更好看。燈內點的是清油,或者老麻油、動物油,每盞燈用彩色紙圍起來,旁邊又插一面彩色的小旗,燈與燈之間的距離一般是兩米左右,兩人并肩可以通過。九曲門朝南,右進左出,門上還有六盞燈。進門出門分別貼
歲末的葭州城,宛如一幅徐徐鋪展開的民俗長卷,每一寸土地都氤氳著新年特有的溫暖與歡騰。結束一天的忙碌,我走進煙火繚繞的街頭,探尋新年的熱鬧光影。華燈漸次亮起,微光穿過夜幕,將城市的輪廓勾勒得愈發柔和,也點亮了我熱切的腳步。
這聲音很微弱,岸邊一排細細的泥沙就能把它攔住,但它偏偏能傳得很遠,穿越車流和工廠的塵煙,一路飄到高樓上,飄進人們的好夢里,并順帶著用耳廓的弧度在人的心頭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春江水暖了嗎?
記得45年前,我還上初中的時候,就知道黨永庵這個名字。那時候,有一首《青春獻給偉大的黨》的歌,在社會上很流行,農村、工廠、學校都在唱,我們學校也教唱過。音樂老師告訴我們:這首歌的詞作者是大荔安仁人,是我們連畔種地的鄉黨。從那時起,我就對黨永庵懷著一種景仰的心情。
春節臨近,年的味道漸漸濃郁起來。大街小巷布滿了賣年貨的攤點,最顯眼的是掛在墻壁上那些色彩艷麗、各式各樣的對聯、年畫、花燈、春貼、福字,琳瑯滿目,美不勝收,讓人眼花繚亂。深感時間過得真快,又是一年,又是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新年。
小時候的年味,永遠留在我的記憶里,愉悅著我的味蕾,揮之不去。
在記憶深處,春節就像是一場味覺的盛宴,留存著臘味、香味和人情味這三種獨特的味道,交織出濃濃的年味兒。
“過年嘍!”孩子們一聲清脆的童音,帶著我們走進了歡天喜地慶佳節的喜樂氛圍里。幸福吉祥過大年,就是孩童們笑著跳著燃響的鞭炮。長蛇似的炮仗,擺滿了庭院、掛滿了屋檐,一聲聲春雷似的炸響,大大小小的煙花頓時在半空中散成七彩的云霞,給熙熙攘攘的街道披上了紅色的地毯。而此起彼伏的炮仗聲中,孩子們一個個追著樂著,大人們則一個個仰著笑臉,拱手互致著新年的問候,燦爛的禮花綻放開來,早把人們的笑臉映成了道道幸福的紅暈。
在陜渝交界的鎮坪縣,不僅能夠享受夏有涼風冬有雪的自然美景,而且隨處都有飄散的書香。然而,當你進入閱讀場所,不經意間,就會見到政協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