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四月中,小滿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滿。”說的是小滿時節,夏熟植物開始灌漿飽滿,但尚未成熟,這種萬物生長豐而未滿之態叫作“小滿”。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甚是喜愛小滿景致,留下了無數佳作。
人們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家有四個老人,就如有四個寶,而且都已年過八旬,是地地道道的“80后”,分別是我爸爸媽媽和公公婆婆。他們雖然患有各種慢性疾病,但都能夠身體力行干些家務勞動,相互體貼,生活美滿。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樂觀、善良、自食其力。
2012年秋,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稻香湖畔的中央紀委中國紀檢監察學院新任市紀委書記培訓班上,我與偉柱先生是同班同學,那是我們初次相識。課余,我們徜徉于學院小路,交流學習心得,甚是投緣。面對學院大門上那莊嚴的“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幾個金色大字,我們都感到一種發自內心的肅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地皮,其學名為“普通念珠藻”,別名有地耳、地軟、地踏菜、地錢等。在我們鎮安農村,人們經常稱其為地皮。因其是在河灘或山坡草叢地里生長出來的,又稱草耳。在一些地方,地皮還有個不太文雅的俗名叫雷公屎,因其在雷雨之后生長出來,故而得名。
“五一”勞動節在即,讓我想起了那些奔走在城市角落里默默無聞、勤勤懇懇、認認真真工作的普通打工者,像掃大街的環衛工人、小區的保安大叔、保潔大姐……
美,是不是真的離你我很遠?讀了畫家、詩人與作家蔣勛先生的《品味四講》一書,我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他以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從食、衣、住、行四個方面入手,逐一剖析生活中的美學元素,讓我們在平凡中發現不平凡,在細微處感受生活的美好。
讀書是習近平總書記“最大的愛好”,每年的新年賀詞,透過媒體鏡頭看總書記身后的書柜,擺滿了“文史哲”類書籍,細心觀察會發現,每年書柜里的書籍名稱會有變化,但不變的是總書記對書的“不解之緣”。
近日,湖北省博物館公布了云夢睡虎地秦簡主人——“喜”的3D復原像。
據《漢語大詞典》解釋:“祓禊,猶祓除。古祭名。源于古代‘除惡之祭’。或濯于水濱(薛君《韓詩章句》),或秉火求福(杜篤《祓禊賦》)。”遠在周代,就有水濱祓禊之俗,朝廷指定專職的女巫掌管此事。《周禮》曰:“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釁浴是用芳香的草藥涂身(或熏身)并以和湯沐浴潔身。《論語》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意思是結伴在沂水里沐浴,到舞雩臺(魯國求雨的地方)上吹風,然后唱著歌兒回家。
秦嶺橫亙在我國大陸中部,東西綿延一千多公里,南北寬一二百公里,它猶如中國的一道脊梁,將中國分為南方和北方。秦嶺以北有富饒的關中平原,秦嶺以南有富庶的漢中盆地和成都平原。自古以來,兩地人民相互往來都要翻越險峻無比的大山,人們利用山中天然的河谷、地勢開創了一條條南北通道,儻駱道就是其中之一。
人們習慣上把由關中通往四川的路叫作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