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省高考改革第一年,新高考取消了傳統文理科,實行“3+1+2”選考模式,推行“院校專業組”志愿填報模式。部分農村高考生面對新高考改革(“院校+專業組”模式),在志愿填報中出現了一些困擾。
當前,高速公路服務區已從單純的“加油驛站”,逐漸演變為承載文化體驗與休閑需求的重要節點,而我省在服務區功能開發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3月中旬至5月初,我省平均降雨量不足2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七成以上,加之大風天氣多發,土壤失墑過快,各地陸續出現旱情,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最嚴重時期全省小麥受旱面積達582萬畝,占播種面積近40%,43萬畝重旱地塊主要集中在“旱腰帶”地區,株高較常年低20-40厘米,穗粒數減少,部分田塊絕收。此外,韓城花椒、延安蘋果等經濟作物因干旱導致花期授粉受阻、坐果率下降,澄城縣櫻桃園灌溉成本增加30%。
“串門”式文旅作為近年來文旅市場的創新模式,突破傳統觀光“打卡”局限,強調深度融入和沉浸體驗,推動游客與當地居民產生情感聯結和文化共鳴。山東—甘肅“雙向旅游”、京津冀主題游等成功案例表明,“串門”式文旅有效促進了人文交流和產業共贏。然而,該模式需要多地資源整合、配套服務優化與協同機制完善,目前仍存在區域協同缺失,難以形成文旅合力;公共服務滯后,游客體驗感受限;宣傳推廣方式傳統,品牌影響力有限等問題。
秦嶺山川縱橫、溫潤多雨的氣候造就了豐富的云海景觀資源,為陜南康養旅游產業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已公布的48處全國“天氣氣候景觀觀賞地”中,陜南獨占19處,其中7處與云海相關。在陜南眾多鄉村,都可以觀賞到壯美云海,為此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領略自然氣象之美,這為當地鄉村休閑旅游注入新活力。但不容忽視的是,目前仍存在重視不足、規劃欠妥、配套薄弱、創新乏力等問題,與游客期望尚存差距。
醫學數據統計顯示,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數多達54.4萬,平均每分鐘便有1人死于該病,其中有相當數量發生在醫院之外。而在公共場所廣泛配置、普及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儀(AED),是爭取患者搶救時間、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有效方式。
近年來,我省聚力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商洛依托“一都四區”建設,在省際交界帶建成多個特色邊貿集鎮,“22℃商洛”康養品牌已輻射中西部八省。但當前省際邊貿經濟發展仍面臨三重瓶頸:門戶樞紐功能與陜西向東開放戰略需求存在落差,部分集鎮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跨省銜接不暢,秦楚文化、漢水文化等多元IP尚未轉化為特色產業競爭力。
城市綠地空間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發展意義重大。截至2024年底,我省城市建成區園林綠化覆蓋面積達到6.71萬公頃,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和綠地率分別達到6.05萬公頃和38.78%。
近期,浙江杭州高鐵站“柔性處置違禁品”的服務細節引發網絡熱議,許多陜西網民留言感嘆:“同樣是帶不走的東西,在西安站直接被沒收,但在杭州卻能郵寄回家”“什么時候咱們陜西車站也能這么貼心?”
2024年,我省推進重點產業鏈群“百億提升、千億跨越、萬億壯大”行動,汽車、有色金屬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8.1%、16.6%,太陽能電池、集成電路圓片產量分別增長57.2%、36.7%,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19.8萬輛,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8%,充分表明我省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能夠更好地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