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也是西安市碑林區政協委員、西安市第二保育院院長郭茜度過的第30個教師節。多年來,她始終保持著對學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忱,不斷探索創新教育模式,用愛和智慧為孩子鋪筑成長之路。
1998年,在外務工多年的張平聽聞當地政府要搞“菜籃子工程”,鼓勵村民建大棚種菜,于是選擇回到家鄉。在洛南縣城關鎮政府的指導引領下,張平在尖角村東河組借錢搭建了一座不到一畝地的溫室大棚種植西紅柿,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
陜西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擁有的“金字招牌”。省政協常委、華潤集團科技創新委員會委員張宗在調研中發現,陜西文化出海的傳播效果還有待加強,究其原因并非缺乏優質資源,而是受制于傳播模式的“碎片化”。
“我想問問咱們在座的人,你們如今最關心的是什么?”9月9日,省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分組討論會上,列席會議的省政協委員、省中醫藥研究院(省中醫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馬戰平拋出話題,“現在大家吃的、穿的都不愁,家電這些生活所需也都齊備了,唯獨對健康的需求從來沒有盡頭。大家要么希望能長壽、活得有質量,要么盼著自己看起來更年輕。”
在廣大教師隊伍里,有這樣一群教育工作者:他們身兼政協委員的重任,在教育一線默默耕耘的同時,以一顆履職為民的初心為教育事業建言獻策,交出了雙崗奉獻的厚重答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首次將“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納入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綱領文件。今年6月,省科技廳印發《加快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基地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6年底,培育認定60個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基地,形成具有陜西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離秋季開學還有不到一周時間,延川縣政協常委、北關小學校長高淑霞已忙碌了起來。
李志堅口中的“卜師傅”,就是寶塔區政協委員、區果業局原副局長卜曉愚。退居二線后,帶著一腔“三農”情懷,卜曉愚轉攻技術常年扎在果園里,探索出適合本地種植條件的“蘋果3233技術模式”。為了更好地服務果農,他和徒弟們組成了“云海團隊”,以設在煙洞溝村示范果園里的“卜曉愚委員工作室”為陣地,堅持為周邊果農提供無償技術指導,幫助大家提升果樹種植質量和收益。
今年73歲的徐崇林端坐在書房,宣紙鋪展,墨香氤氳,提筆寫下“人民政協”四個隸書大字,筆鋒如鐵畫銀鉤。“每天讀書三刻鐘、練字兩小時,就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這位身兼銅川神州書畫研究會會長、省政協各界書畫院銅川分院院長、王益區政協委員等多重身份的老人笑著對記者說。書架上,《徐崇林書法》專著與“優秀政協委員”獎狀并排陳列,見證了他用筆墨與書香鋪就的履職之路。
在銅川市印臺區有這樣一個人:他曾在計算機的“云端”世界里揮灑才華,卻最終選擇俯身打理社區的“塵埃”;他本可以留在繁華都市追逐個人夢想,卻毅然回到家鄉,用腳步丈量民情,用雙手托起民生。他就是銅川市為家物業公司總經理、印臺區政協委員田云路——一位從“煤二代”成長起來的返鄉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