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五五”,陜西如何在城市能級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上找準發力點、打好“組合拳”,將中央部署轉化為具體實踐成效?本報特邀三位政協委員共話發展之策。
地鐵站更名,看似簡單的改變不僅關乎市民日常出行,更體現了城市治理的精準化、科學化。這一積極變化的背后,離不開一件政協提案的有力推動。
連日來,陜西多地持續高溫天氣,滾滾熱浪讓游泳成為不少人首選的消暑運動。
為加強野生鳥類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近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關于加強野生鳥類保護的決定》,以法規的形式規范野生鳥類保護工作。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隨著農業規模化、智能化發展,鄉村迫切需要一大批“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投身一線。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作出部署。陜西作為科教資源大省,“十五五”時期,如何進一步發揮特色優勢,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本報特邀三位省政協委員,圍繞民營科技企業發展、人才隊伍建設、創新產業融合等話題建言獻策。
大暑過后,驕陽似火。在西安市周至縣青化鎮陜西長澤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基地,一排排陜西衛矛苗木郁郁蔥蔥,長勢正盛。
作為陜西萬億級文旅產業集群的重要支撐,陜北文旅承載著革命老區振興的時代使命。展望“十五五”,陜北文旅如何大步邁進?本報特邀省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共謀發展良策。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陜西是水資源嚴重緊缺的省份,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的一半。“十五五”期間,如何全面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圍繞做好節水“大文章”,本報特邀省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積極建言獻策。
從蘋果到獼猴桃,從茯茶到冬棗……2024年陜西農產品出口總值65.9億元,連續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十五五”期間,伴隨高水平對外開放邁出更大步伐,陜西農產品“出海”如何跑出加速度?本報特邀3位專家、政協委員共話發展、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