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榮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陜西是水資源嚴重緊缺的省份,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的一半。“十五五”期間,如何全面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圍繞做好節水“大文章”,本報特邀省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積極建言獻策。
【本期嘉賓】
王偉 省政協委員、陜西蔚藍節能環境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劉小強 省政協委員、陜西水務發展集團總經理
朱記偉 西安理工大學教授、陜西高校新型智庫生態水利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加大農業節水技術推廣力度
農業是我國第一用水大戶,發展高效節水型農業是國家的基本戰略。2024年12月,農業農村部印發的《關于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鄉村生態振興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深入推進農業節水增產增效,水澆地大面積推廣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技術,旱耕地組裝配套蓄水保墑、集雨節灌、探墑播種等技術措施,提高降水利用效率,選育推廣一批節水抗旱新品種。
“農業一直都是用水大戶,不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方式不僅導致水資源浪費,還會加劇農業面源污染,對生態環境也是一種破壞。”省政協委員、陜西蔚藍節能環境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偉說,目前,我省農業生產中的用水用肥方式落后,水資源浪費嚴重,特別是傳統的灌溉方式多是采用泛灌、漫灌,導致水資源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一些新技術的實際推廣應用效果并不理想。
他建議,要大力推廣節水節肥技術,通過配套相應的財政補貼、稅收減免、提供貸款擔保等政策,降低農業節水技術推廣的成本和風險;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大技術改進和創新研發力度,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大力挖掘農業節水潛力,積極擴大節水耐旱作物種植比例,加強重點灌區的灌溉用水精細化管控,普及推廣噴灌、微灌、滴灌、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動農業灌溉由“澆地”向“澆作物”轉變。
加強再生水回用
實現水生態良性循環
2024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聯合印發的《推進重點城市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2026年,再生水利用率目前低于30%的城市,在原基礎上提升20個百分點;利用率目前高于30%的城市,在原基礎上提升10個百分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峻,再生水的有效利用成為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徑。”省政協委員、陜西水務發展集團總經理劉小強說,但由于政策銜接不緊密,一些處理后的污水無法被認定為可再生水,一般只能通過直排方式處理,無法再生利用。加之全省再生水管網規劃滯后于園區及涉水項目建設,同時也沒有明確再生水利用的具體“時間表”“任務書”,導致我省再生水回用力度不夠。
他建議,要健全完善相關法規制度,明確再生水回用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建立標準體系和監管機制,為各地市非常規水源利用工作提供法規依據;加大再生水利用在用水總量和節水效能考核體系中的權重,強化目標剛性約束與責任考核;利用“兩重”“兩新”政策,鼓勵支持水處理企業完善再生水回用設備建設;加強對老舊城區和鄉鎮污水處理設施的改造和升級,確保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優于國家一級A標準;在省市工業園區、城市新區等重點區域率先推廣中水回用技術,建立一批中水回用示范項目,通過示范效應引導更多的企業和單位開展中水回用。
加強節水宣傳
提升全社會節水意識
2025年3月1日,《陜西省節約用水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作為《條例》的起草參與者,西安理工大學教授、陜西高校新型智庫生態水利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朱記偉說,作為國務院《節約用水條例》實施后全國首部省級地方性法規,《條例》明確指出要加強節水法律法規、節水知識的宣傳教育,科學普及節水知識和技能,增強全民節水意識,促進形成自覺節水的社會共識和良好風尚。
朱記偉建議,要持續加大節水宣傳力度,提升居民節水意識,進一步規范用水行為。尤其在城市生活用水管理方面,積極推廣應用節水技術、工藝和設備,實施水資源嚴格管理及優化配置,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用水浪費。
校園是公共用水大戶,是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省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4299所,如何加強校園節水?朱記偉建議,要在校園建設節水宣傳教育基地,將節水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制定校園節水規劃,實施貧困地區學校水質提升行動、節水型校園創建行動以及高校合同節水項目,開展豐富多樣的節水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提升師生的節水意識。
他還建議,積極開展“節水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活動,充分利用社交軟件、微信公眾號、門戶網站等各類新媒體加強宣傳,讓公眾了解水資源的稀缺性和節約用水的重要性,自覺樹立節水優先意識,形成人人惜水、愛水、護水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