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大會發言摘登
省政協常委、陜西經濟聯合會會長劉迎軍:
堅持高質量發展主題 科學擘畫陜西省“十五五”發展藍圖
一、科學研判,確立目標。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造福人民為價值取向,圍繞供給與需求、城鄉公共服務、區域發展三大均衡,統籌政府與市場、國內與國外、經濟與民生、發展與安全,為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二、聚焦優勢,明晰定位。全力構建五大發展高地:打造以西安為核心的國家區域科創中心;建設新興產業加快集聚的國家新質生產力先行示范區;依托豐富文化遺產塑造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借力自貿區、中歐班列等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立足固有優勢建設國家能源創新示范區。
三、統籌謀劃,優化布局。遵循主體功能區規劃,打造“兩橫一縱”經濟廊道。建設關中科技創新引領區(G30創新走廊)。以西安、寶雞、咸陽為主體,渭南、銅川、楊凌為承載,打造“科技+制造”大走廊。建設陜北能源革命轉型示范區(G65能源通道)。聚焦“能源+科技+制造”,建設萬億級現代能源產業集群。建設陜南生態價值轉換試驗區(G70生態廊道)。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
四、系統施策,重點突破。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動“消費+科技”雙驅動轉型,深化收入分配、醫療教育改革,實施逆周期政策穩地產、化債務、優投資。搶抓“兩重”“兩新”機遇,謀劃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城市更新等重大項目。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構建“三側”閉環創新體系:需求側,聚焦能源化工等領域短板,加大對“卡脖子”技術和進口替代產品全鏈條支持;供給側,依托創新平臺建立“沿途下蛋”機制,推動關鍵技術轉化;生態側,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建設西安科創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推進產業鏈群建設。通過數智化、綠色化改造,加快建材等轉進型產業升級;通過延鏈補鏈、培育新產業,加快新能源汽車等領先型產業擴能;通過完善孵化體系、催生新產品,加快光子等追趕型產業突破。深化城鄉融合發展。建立關中城市群利益分享和產業布局管控機制,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全面擴大改革開放。聚焦我省經濟轉型、科技教育人才一體化、生態文明、民營經濟等領域堵點難點,以完善基礎制度為抓手先行先試。
省政協常委、民盟陜西省委會副主委羅軍代表省民盟:
堅持全環節發力 推動我省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提升
一、壯大戰略科技力量。以建設西安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為契機,在“十五五”期間打造國家級創新平臺矩陣。組建超導國家產業創新中心、鎂基新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打造陜西特色的實驗室體系,推進空天動力、含能材料、旱區農業、能源、新材料等5個陜西實驗室建設,積極支持和推動空天動力、含能材料陜西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組織開發區、高校院所、企業與上下游機構共建創新聯盟,聯合共建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平臺、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對符合條件的優先推薦申報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
二、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完善企業參與科技戰略規劃、重點項目及重要政策論證機制,支持科技型骨干企業參與科技攻關任務、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大對企業科技創新的稅收政策傾斜力度,根據研發投入占比、承擔重點產業鏈科技攻關任務等指標,給予相關企業稅收減免等優惠。壯大耐心資本和長期資本,持續擴大“秦科貸”、“工信貸”投放規模,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保持一定增速,激勵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創新研發資金循環機制,要求受益企業在成果轉化3年內按研發投入的30%反哺基金池,專項用于下一代技術迭代,形成“研發投入—成果轉化—收益反哺”的可持續創新生態。
三、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抓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建設,設立省級科技成果中試基金,重點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專業化中試基地,構建“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產業加速”成熟體系,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后一米”。持續激發“三項改革”活力,建立全省科創資源統籌平臺,增加“先投后股”“先試用后轉化”試點城市,擴大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范圍,提高科技成果在陜西的就地轉化率。
四、暢通創新要素流動。支持西安建設科創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設立未來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推動科技信貸“量增、面擴、價降”。健全數據基礎制度,打造“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在金融、醫療等領域開展場景化應用,力爭在“十五五”期間建成我省可信數據空間,促進數據大規模流通利用。全面優化人才流動社會保障體系,構建“政策+服務+激勵”的立體化支持網絡,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發展生態。
省政協常委、九三學社陜西省委會副主委馬曉華代表省九三學社:
鞏固優勢 補齊短板 打造具有陜西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十五五”時期,我省應立足自身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以新質生產力為主要方向,堅持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基本建成具有陜西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奠定堅實基礎。
一、升級傳統產業,穩固高質量發展底板。始終把傳統優勢產業作為陜西發展的“硬支撐”,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推動產業“老樹開新花”。加快創建國家級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重點布局聚酯新材料、特種烯烴等精細化工項目,推動能化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布局建設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全面推進“設備換芯”“生產換線”等數字化升級,把傳統制造基礎轉化為智能制造優勢。推動傳統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推動企業向“產品+服務”的經營模式轉型,拓展工業設計、運維管理、全生命周期服務等高附加值環節。
二、壯大新興產業,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堅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十五五”全省經濟主要增長點,拓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產業鏈群,重點培育人工智能、超導、北斗應用等10個省級產業創新集群。支持西安打造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區,按照“關中創新引領、陜北綠色轉型、陜南生態特色”的格局,支持各市因地制宜建設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特色集群。著力優化縣域布局,實施縣域工業園區提升行動,鼓勵圍繞區域特色集群打造縣域主導產業,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拉動縣域經濟發展。
三、培育未來產業,搶抓高質量發展先機。堅持“超前布局、敢于投入、靜待花開”的理念,算好經濟發展“長遠賬”,下好產業培育“先手棋”。出臺未來產業發展專項規劃,以產業成熟度為核心條件,布局我省未來主導產業。聚焦量子信息、新型儲能、材料科學等有潛力的領域,優先發展云計算與大數據、低空經濟等成長型未來產業,提前布局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算力等有競爭優勢的未來產業。做好金融資本長期布局,設立未來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對沖研發周期長、投入大、失敗率高等風險。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實施未來產業前沿攻關和“訂單式”人才培養項目,提早形成科技成果和人才隊伍儲備。
省政協常委、民革陜西省委會專職副主委崔彬代表省民革:
加快文旅產業創新 推動“文旅大省”向“文化強省”轉變
“十五五”時期,我省應全面落實《中共陜西省委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意見》,以推進萬億級文旅產業集群建設為牽引,推動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全面優化、文化傳播能力全面增強、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實現“文旅大省”向“文化強省”轉變。
一、豐富文旅業態,激活消費潛力。加強考古發掘保護利用技術創新,實施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計劃,運用物態化、活態化、業態化手段,推動傳統文化的現代解讀、傳統資源的現代打造。以文旅產品迭代升級為抓手,提升“文旅+百業”發展模式效能,促進農文旅融合,推動工業文旅、研學旅游、體育旅游、康養旅游多業態協調發展。鼓勵“創意+文旅”融合,推動創意設計、數字藝術等新興領域與傳統文旅資源結合,提升文化品牌價值。
二、強化資源整合,提升發展效能。加快省內文旅資源整合,建立關中-陜北-陜南資源共享平臺,統一建設和服務標準,構建全域旅游新格局。以“大景區”思維開展城市建設、更新和管理,創建一批國家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示范縣、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加強對外聯動,推出跨區域聯票,深化“陜甘寧紅色聯盟”等跨省協作。加強文旅項目用地用能、人才隊伍、技術支持等要素資源保障,對不新增土地、以業態更新為主的項目,簡化審批手續,優化審批流程。
三、加強文化傳播,提升國際影響。組建全省高校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聯盟,聚力打造1-2個國際知名新媒體平臺。推進“絲綢之路起點”“兵馬俑故鄉”等外宣品牌建設,辦好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旅游博覽會、電影節等,爭取國家重大外事交流活動落戶陜西,加大與國內國外頭部企業、一流機構的對接合作,以文化美譽度提升帶動陜西國際影響力提升。
四、優化基礎設施,提高服務質量。推進智慧化與標準化建設,建立“文旅大數據中心”,實現消費趨勢動態監測,精準調整供給結構。加強配套設施建設,以國家出臺《推動文化和旅游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為契機,淘汰運載容量不能滿足需求、維修維保頻次高、超長期服役的老舊設備,加快高鐵旅游專列開通,增加重點景區直通車班次,推進景區周邊智慧停車場、充電樁建設,提升游客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臺盟陜西省委會主委陳玉玲代表省臺盟:
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構建陜西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一、打造高效率的開放通道。制定全省陸港空港協同發展總體規劃,打通省內航空、鐵路、公路直達運輸網絡,推進海陸空鐵多式聯運。深度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加速布局國際物流網絡,將陜西建成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十字型”戰略樞紐。打造區位門戶復合型國際航空樞紐,發揮臨空、保稅、自貿、口岸、跨境、航權等方面綜合優勢,推動機場與港城、港貿、港產融合發展。突出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樞紐作用,建設“一帶一路”臨港產業園和中歐班列跨境電子商務全國集結中心。
二、建設高能級的開放平臺。推進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增強高新區、經開區、綜保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的綜合承載力。推廣“兩國雙園”國際產能合作模式,利用自貿試驗區、服貿試點、綜保區、協同創新區等疊加優勢,推動高端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向園區加速聚集。鼓勵國家級經開區復制推廣自貿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等試點經驗,探索制定服務貿易、國際鐵路運輸、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管理標準和規則。
三、發展高層次的開放產業。全力打造中歐班列經濟圈,聚焦汽車零部件、高端裝備、電子元器件、新材料、資源加工等產業,在經濟圈內規劃專業化園區,形成“前港后廠”布局,打造開放型產業集群。著力發展外貿綜合服務、市場采購、保稅維修、離岸貿易等新業態,大力推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發展壯大,鼓勵龍頭企業“走出去”,設立生產基地和海外倉,加快海外市場布局。深化與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經濟圈、海南自貿港的產業對接,完善與香港、澳門的常態化對接機制,策劃引進一批標志性產業合作項目。
四、形成高品質的開放環境。深入開展營商環境突破年活動,探索服務型執法模式,提升跨境貿易通關便利化水平。推進“資本項目數字化服務”等改革試點,實現數據共享、流程優化,為企業提供全鏈條、全流程的“一站式”服務。深化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協調、數據共享與聯合獎懲,推進市場化法務服務體系建設,健全外商投資企業投訴受理機制、營商環境定期評估和績效考核機制。完善數字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和銀企融資對接等機制,持續擴大跨境金融服務平臺試點成效。
省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王曉馳代表省政協經濟委:
培育壯大民營企業 推動民營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一、更新觀念,重視民營企業重要地位和作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像“呵護幼苗”般支持中小民營企業成長,堅決反對將民營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對立起來的錯誤思想。結合貫徹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加強正向引導,積極宣傳優秀民營企業案例,營造“尊商、重商、親商、安商”的社會氛圍,增強民營企業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二、完善政策,確保對各類企業一視同仁。把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進方向,把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著力重點,規范平等支持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體系,保障民營企業享受“同等待遇”。嚴格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加快對氫能、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實施“非禁即入”,杜絕在資質、標準、認證等方面設置“隱性門檻”。按照“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原則,優化服務管理機制,明確市場監管行政裁量標準,推行“首違不罰”柔性執法,推動民營企業政策直達率達90%以上。
三、精準賦能,推動項目資源向民營企業傾斜。推行政府項目“清單制”+“標準制”管理,推出更多涵蓋新基建、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示范項目清單,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項目建設。鼓勵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攻關,構建以科技領軍企業為引領、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為主體、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基礎的創新主體“雁陣”,實施“研發投入倍增計劃”,對企業研發投入給予稅收加計扣除、增量獎補等政策激勵。持續深入實施惠企紓困行動,拓寬債券基金、股權融資、信貸融資等多元化融資渠道,降低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提升企業生存發展能力。
四、培育引領,壯大高素質企業家隊伍。弘揚民營企業家精神,引導民營企業家愛國敬業、守法經營、創業創新、回報社會,大力表彰有突出貢獻的優秀民營企業家特別是年輕企業家,提升其榮譽感和獲得感。組織開展高端研修、教育培訓等活動,幫助民營企業家提高現代企業管理能力。積極搭建集信息共享、人才引進、技術指導、投融資服務于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完善政企溝通交流機制,用優質服務護航民營企業家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型發展之路。
全國政協委員、西安市政協副主席張華俊:
把握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機遇 推動消費投資良性互動
一、聚焦“投資于人”,優化社會保障、增強消費意愿。加快“投資于物”向“投資于人”轉變,加強普惠性民生建設,減輕居民支出壓力,激發消費內生動力。深化民生供給側改革,聚焦民生保障短板,加大財政精準投入,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托育等準公益項目,推動優質資源下沉,縮小城鄉服務差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依托優勢產業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創造高附加值崗位,建設國家級“雙創”基地,通過支持“微創業”擴大就業。構建“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商業健康險”四重保障,建立社保待遇與繳費激勵掛鉤機制,規范企業參保行為。
二、聚焦“投資于治”,優化公共服務、提升消費承載。構建智慧交通網絡,打通地鐵、公交等數據壁壘,推出“一次支付、多方式聯運”App,在西安都市圈及關中平原試點AI攝像頭與物聯網傳感器,全面提升交通和物流效率。深化“15分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按標準在全省老舊小區改造中配建社區食堂、生鮮超市等基礎業態,在銅川、漢中等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城市推廣適老化改造套餐,對樓宇加裝電梯補貼、居家養老照護床位、老年助餐等給予折扣,釋放老年群體消費意愿。推進地下管網韌性升級,強制管線入廊,杜絕“馬路拉鏈”。
三、聚焦“投資于環境”,優化城市風貌、吸引外來消費。發揮我省文旅資源優勢,在釋放本地人口消費潛力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外來人口的消費潛力。打造“文化+場景”示范區,開發實景演藝項目,運用數字技術復原大明宮等歷史場景,推出虛擬導游聯動門票,在西安城區、榆林老街試點“文物IP+潮流業態”,在延安紅街等地打造夜間消費集聚區,提升客群復游率。構建“山河水城”生態廊道,在秦嶺國家公園試點生態研學基地、低空觀光等特許經營項目,在沿黃公路周邊建設自駕露營公園、自行車驛站集群,在陜南地區建設中醫藥療愈中心、負氧離子監測系統,將生態優勢轉化為高附加值消費。建設“絲路門戶”國際消費樞紐,聯合航空公司推出“空鐵聯運+景區直通車”,深化入境游、免稅店、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支付便利化等領域的實踐探索,在西安空港新城設免稅購物中心,全力吸引境外游客。
省政協委員、西安建苑(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劉勇:
提升我省城市空間品質 培育“十五五”經濟發展新動能
一、以省級統籌為筆,繪就民生提質“總藍圖”。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出臺《城市更新條例》,制定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因地制宜謀劃特色發展路徑,因城施策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明確全省統一的城市改造任務,出臺技術導則,以管網更新、外立面修繕、小區設施補短板為重點,按“老城區優先、民生痛點優先”列出年度推進清單,防止盲目“鋪攤子”、出現“半拉子工程”。
二、以基礎設施為脈,織密宜居生活“幸福網”。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同發展,統籌推進基礎設施提升、公共空間改造與歷史風貌保護,著力提高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宜居性。全面推動“15分鐘便民生活圈”從規劃藍圖轉為民生實景,加快社區鄰里中心“功能復合、按需組合”建設,盤活閑置空間,確保托育、醫療、購物等民生服務便捷可及。加強城市空氣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新污染物治理,加快口袋公園、垂直綠化建設,實現“推窗見綠、出門入園”。
三、以創新路徑為鑰,激活存量空間“新價值”。打破“重新建、輕存量”的思維定式,把促進存量調整作為治療“城市病”的重要舉措,不斷實現資源集約化利用。積極推進老舊小區、棚戶區等重點區域改造,打好租購同權、保障住房、舊房重裝、原拆原建的空間優化“組合拳”,積極推出室內空間改造“菜單式”服務項目,做到不僅“有其屋”更要“優其居”。加強零星用地整合利用,將城市更新地塊與周邊邊角地、夾心地、插花地等無法單獨使用的土地合并調整。激活老舊院落,深度挖掘當地文化,打造沉浸式體驗項目,進一步發展民宿經濟、公寓經濟。推動老舊廠區打造“工業遺存”文旅新模式,發展工業旅游、文創消費、設計辦公等新業態,實現“銹帶”變“秀帶”。
四、以多元共治為基,凝聚城市發展“同心圓”。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讓公眾參與貫穿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明確政府、社區、社會組織的權責清單,推動減負放權、賦能增效。推行“公益創投”,支持社會組織承接社區服務項目。建立“物質環境+社會感知”的多維度評估體系,搭建數字治理平臺,鼓勵公眾線上參與監督和建言,讓每一項舉措都貼合民心、見到實效。
省政協委員、渭南市政協副主席李文革:
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陜西
一、明確生態環境保護戰略定位。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核心原則,構建“12345”戰略體系。即聚焦一個核心目標:到2030年基本建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示范省。推動兩大價值轉化: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陜西模式”,培育碳匯交易“西部樞紐”。實施三維空間管控:劃定秦嶺生態保護紅線、黃河沿岸生態緩沖帶、城市開發邊界剛性約束區。推進四項制度創新:試行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制度,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終身追責制,推行重點園區“環保管家”服務模式,完善排污權跨區域交易機制。突出五大工程引領:開展秦嶺國家公園創建工程、陜北百萬畝碳匯林建設工程、關中城市群“無廢城市”集群建設工程、陜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全省智慧環保提升工程。
二、推進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建設秦嶺數字化監管平臺,構建“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傳感器”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體系,提高違規開發行為識別準確率。完善黃河干支流生態補償機制,在渭河、無定河流域試點“水質改善階梯獎勵”政策,對斷面水質連續三年保持Ⅱ類的縣區給予省級財政獎勵。創新陜北礦區治理模式,開展“光伏+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利用采煤沉陷區建設光伏電站,同步實施土壤改良與植被恢復。
三、加快綠色低碳轉型。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兼顧綠色低碳轉型和經濟發展需要,主動做好項目承接。全力打造榆林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規劃建設二氧化碳輸送管道,力爭建成百萬噸級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實施“陜南綠色產業倍增計劃”,打造富硒食品產業集群,開發“秦嶺四寶”主題生態旅游線路,建設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
四、完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強化政策支持、科技引領、制度變革,實現從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跨越。制定秦嶺保護條例實施細則,明確禁止和限制開發區域的管控要求。建立環境信用與綠色金融聯動機制,對環保誠信企業實施貸款利率優惠,推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覆蓋。設立環保產業基金,試點藍色債券和“碳匯保險”,建設西部環保技術交易中心。支持省內高校生態環境相關重點實驗室建設,依托秦創原組建生態環保創新聯盟。
省政協委員、農工黨商洛市委會主委李曼:
提高城鄉居民收入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一、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實施產業鏈延伸工程,打造蘋果、獼猴桃、羊乳制品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模式,力爭“十五五”內全省農戶加入新型經營主體比例超80%。加快能源產業綠色轉型,推進能源化工高端項目建設,建立油氣資源開發收益共享機制,將資源稅地方留存部分的30%直接用于民生改善。做強做優文旅融合品牌,推廣“景區帶村”發展模式,全力打造100個鄉村旅游示范村。實施強縣富民工程,建設縣域產業協同發展區,推廣“飛地園區”模式,力爭五年內培育50個百億級縣域產業集群。
二、加快拓展群眾就業增收渠道。加快建立促增收長效工作機制,設立省級共同富裕引導基金,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支持市縣改革探索。實施“技能陜西”行動計劃,培育壯大“三秦家政”“陜西技工”等特色勞務品牌,建立企業與職工“增收增效”協商機制,力爭勞動報酬增速不低于企業利潤增速。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設立省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開展“房租換股權”試點工作,發展普惠金融,力爭“十五五”內農戶信用貸款覆蓋面達60%。建立重點群體幫扶機制,針對脫貧人口設立產業幫扶基金,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護航”計劃,推行生態護林員、河道保潔員等公益崗位縣域統籌。
三、加快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基礎聯通網絡,加快西延、西十高鐵建設,構建“省會2小時通勤圈”。實施數字鄉村建設工程,力爭“十五五”內實現行政村5G網絡、冷鏈物流、電商服務站點全覆蓋。推進“氣化陜西”提升工程,將農村天然氣入戶率提升至50%。創新公共服務供給,建立城鄉教師、醫生定期輪崗制度,在全省試點社保“一卡通”,實現養老、醫保等13項服務跨區域辦理。
四、加快健全社會保障兜底體系。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建立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參考物價漲幅每年動態調整,開展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探索農村互助養老新模式,建設1000個村級養老服務中心。完善醫療保障網絡,將大病保險起付線降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報銷比例提高至70%。推廣“共有產權住房”,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試點,建設200個鄉村人才公寓。
本組圖片由記者 張璐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