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綜述之三
□ 本報報道組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9月8日至9日,圍繞“科學編制‘十五五’規劃,推動陜西高質量發展”,省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在西安召開,與會人員立足陜西實際,聚焦生態文明和文化自信協商建言,助力“十五五”規劃編制更加科學、民主、務實。
藍天保衛戰是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省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任勇建議,“十五五”期間,要持續把大氣污染治理列為重點工作,精準應對重污染天氣和極端氣候,實現關中城市排名持續進位。
省政協委員、漢中市應急管理局二級調研員李鑫認為,“十五五”期間,陜西要以系統思維推進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建議要筑牢黃河流域、秦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三大屏障”,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天空地網”一體化監管體系,對黃河、長江分區保護,構建省—市—縣三級層層落實的規劃體系。
如何創新機制,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更順暢?李鑫建議,在陜南探索推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發展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碳匯交易,建立跨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統籌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持續深化污染治理與低碳轉型,關中區域重點推進散煤治理與清潔能源替代,榆林、渭南等重工業城市加快產業循環化改造,探索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試點工作,推動全省綠色低碳轉型邁出實質步伐。
綠色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省政協常委、省統計局二級巡視員張虹建議,“十五五”時期,應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嚴把環境準入關口,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上馬。積極探索建立碳排放權與排污權交易匹配融合機制,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發揮“碳惠三秦”碳普惠平臺作用,擴大碳普惠消納渠道。
秦嶺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商洛市商州區政協主席閆爭民建議,應積極爭取將秦嶺區域生態產品發展路徑納入全國碳市場建設重點規劃,強化頂層設計與政策支持,聯動六省一市環秦嶺地區,建立跨區域生態產品協作機制,打破地域壁壘,促進碳匯交易、生態農產品流通、文旅資源共享等跨區域優化配置。
對標“雙碳”目標,委員們建議,要加速清潔能源替代,推進重點行業減污降碳。在能源產業中,提高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占比。在工業領域,推廣綠色制造技術,降低污染物排放。同時,要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強化黃河流域、秦嶺等重點區域的生態保護和治理,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
文化是陜西的戰略性資源、標志性名片、關鍵性優勢。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陜西省委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意見》,系統全面擘畫了文化強省建設的宏偉藍圖和實施路徑,為服務文化強國建設明確了任務書和路線圖。
省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劉偉說,要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系統規劃文旅深度融合路徑,支持建設國家級文化大數據體系,用數字技術活化再現、傳播歷史文化資源,將文化元素全面融入城市更新、鄉村振興與城鄉規劃建設。同時,要設立省級文旅融合創新發展基金,扶持優質項目,助力打造萬億級文化旅游產業集群,激活文化經濟價值。
漢中市漢臺區政協主席李興華建議,打造文化旅游聯盟,通過策劃系列專題文旅活動,整合省內秦、漢、三國等歷史文化資源,統籌開發農文旅融合產品,豐富文旅消費場景,將現有文旅熱度轉化為長期吸引力。積極推動更多國企、社會資本參與文旅開發,完善配套設施,延長消費鏈條,促進跨區域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穿越秦嶺、巴山,分布于川陜之間的陳倉道、褒斜道、子午道、藍武道、駱谷道,是至今最早的大型交通遺存的重要組成部分。寶雞市太白縣政協主席張宏斌認為,可以依托這5條古蜀道修建專題博物館,系統展示古道歷史文化與人文價值,將古道博物館及沿線文化資源納入旅游開發體系,打造特色文旅線路,讓游客在游覽中感受古道魅力,進一步夯實文化自信的根基。
委員們建議,要依托陜西文化資源優勢,用數字技術活化文物與非遺,推動文化與旅游、科技融合。將文化元素融入城鄉建設,設立省級文化創新基金,培育本土文化人才,讓陜西文化既有歷史厚度又有時代活力,進一步彰顯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