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綜述之一
□ 本報報道組
“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也是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的關鍵五年。
收官在即,新篇待啟。聚焦中心任務,9月8日至9日,圍繞“科學編制‘十五五’規劃,推動陜西高質量發展”,省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在西安召開,與會人員積極發揮專業優勢,就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內容深入協商交流。大家表示,要立足陜西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深刻把握“十五五”時期的階段性要求,搶抓機遇、大力創新,加快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強壯經濟“肌體”。
前瞻布局 打造發展新引擎
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是決定未來產業版圖和產業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
“前不久的九三閱兵場上,陜西高校與科研院所深度參與了部分亮相的航空、航天及無人系統裝備研發,這是我省相關領域技術實力的體現。”省政協常委、陜西電子信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燕林豹認為,陜西具有航空研發制造完整供應鏈條和較好的航空產業基礎和技術積累。基于這一基礎,陜西應加速布局低空經濟新賽道,提前開展產業研究,盡早謀劃并落地低空經濟相關產業布局,同步推進支撐體系建設,完善涵蓋空域資源調配、地面運行管理、綜合運行服務等方面的管理體系,建立健全低空經濟領域各項標準體系,積極構建無人機與反無人機協同發展系統,通過多維度發力,為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基礎。
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分組討論現場,省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劉偉逐一列舉陜西重點布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他建議,在“十五五”規劃中,應更加突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作用,聚焦陜西先進制造業集群和省級特色制造業集群建設,通過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加大科技研發投入,著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積極打造更多新增長點,加快形成更多新質生產力,促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質增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陜西產業高質量發展鍛造強勁引擎。
數智“煥新” 釋放發展新活力
從智慧礦山到智能制造,近年來,數智新動能催生出一項項技術革新,讓“老樹”開出“新花”。
“陜西高校與科研院所資源豐富,為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天然優勢。”省政協常委、西安未來國際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茜認為,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產業發展有其鮮明特點,在陜西實現發展的關鍵在于,與省內齊備的制造業體系及特色場景深度結合。
以具身智能這一人工智能前沿領域為例,王茜分析說,具身智能本質是軟硬件融合體,發展核心在于面向物理載體的針對性應用,需實現從“有人參與”到“無人參與”的體系跨越。為此,她建議,發展具身智能產業應緊扣陜西制造業優勢,尤其是在全國乃至全球具備影響力的制造領域,深度推進軟硬件融合,打造形成規模性產業集群。
針對數據資產入表,王茜認為,切實提高產能、增值資產,是企業主動參與數據資產入表的核心動力。她建議,政府應加強宏觀政策引導,合理規劃產業布局,細化相關領域和分支,避免“撒胡椒面”式投入,推動數據真正“流動”起來,充分釋放其潛在價值。
“關于數字經濟發展的統籌規劃,‘十五五’期間陜西是否應成立專項小組,或是在整體規劃里將其單獨成篇?”省政協常委、民革陜西省委會副主委謝慧瑩提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需分層施策、多維發力:在產業數字化層面,可選取基礎好、意愿強的重點企業,試點推廣設備換新、生產換線、人換機器,針對參與改造的中小企業,除政府獎補支持外,應引導鏈主企業建設數字化協同平臺并開放共享資源,助力鏈上中小企業降低轉型成本;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層面,要補齊千兆城市、通信光纜、省級互聯網出口帶寬等短板,積極推動陜西納入國家“東數西算”樞紐節點、融入國家數字基建體系,通過筑牢基建根基,推進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發展。
創新驅動 塑造發展新動能
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把握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任務。
在常委和委員們看來,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
“僅小麥良種培育這一領域,這幾年我們學校每年都能培育10個左右的品種。依靠持續的科技投入,目前,陜西的旱區農業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會場,省政協常委、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羅軍結合陜西旱區農業發展實踐,分享了科技賦能產業升級的案例。他建議,將科技賦能旱區農業發展納入我省“十五五”規劃,針對陜北、關中、陜南三地不同農業發展特點實施分區施策,強化高校科研力量與市縣農業生產實踐間的協同聯動,推動數字技術、人工智能與生物技術深度融合,將陜西打造成為旱區農業新質生產力策源地,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支撐。
長期從事科研工作的省政協常委、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國家工程中心主任馬曉華將建言方向聚焦在科技創新領域。“陜西在科技創新進程中,目前仍存在人才外流、成果轉化不足、產教融合深度不夠等挑戰,亟須在‘十五五’規劃中通過系統性舉措加以改善。”馬曉華建議,要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完善人才評價體系,解決人才流失問題;全面深化“三項改革”,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流程,推動更多成果在省內轉化,同時細化產教融合相關政策和制度,充分發揮陜西高校資源優勢,推動學科布局與產業需求之間的有效對接,形成“產學研用”協同發展格局。
近年來,平臺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構筑競爭新優勢、重塑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列席會議的省政協委員、西安睿博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鑫建議,對民營科技企業,政府應牽頭搭建讓技術有“用武之地”的應用場景平臺和助力企業對接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整合平臺,同時陜西要學習對標杭州等先進地區經驗,進一步放開民營企業發展政策,切實為民營經濟松綁賦能,持續優化整體營商環境,支持企業留住人才,保障企業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