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健全推動能源‘穩控轉’機制 推進榆林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建設”對口協商座談會發言摘登
省政協常委、民革陜西省委會副主委謝慧瑩代表省民革:
多策并舉調結構 綠能激發新動能
一、以“穩控轉”機制破解產業結構矛盾,夯實能源安全與轉型雙底線
一是建立“穩控轉”動態平衡機制。省級層面出臺榆林能源產業轉型容量替代辦法,明確煤炭產能總量控制紅線。二是構建多元化產業體系。依托榆林氯堿化工、金屬鎂等產業基礎,省級統籌布局氫能儲運、碳纖維、光伏材料等產業鏈。三是做好能源轉型資金保障。推動建立中央財政對能源保供省份轉移支付機制,按保供量提取補償金,同時設立省級能源轉型基金,用于采空區治理與產業培育。
二、以多能融合技術突破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打造國家示范標桿
一是建設國家級多能互補示范平臺。由省發改委牽頭,充分發揮我省高等教育資源優勢,在榆林建設“多能融合技術驗證中心”,重點攻關煤電靈活性改造、大規模儲能等關鍵技術。二是完善新能源配置機制。參照青海“綠電特區”模式,在榆林試點“新能源+產業”捆綁開發,要求新增風電光伏項目配套20%以上的氫能、數據中心等負荷,新能源本地消納率保持90%以上。
三、以數智化賦能培育新質生產力,激活能源產業創新動能
一是實施“能源大腦”計劃。采用“省級財政帶動,社會資本主導”的方式,帶動支持榆林建設能源產業互聯網平臺,集成5G+工業互聯網、AI優化調度等技術,力爭2026年實現煤礦綜合采掘效率提升30%。二是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由省科技廳牽頭,在榆林組建“煤炭綠色開發利用實驗室”,重點突破低階煤分級分質利用、二氧化碳礦化利用等技術,推動能源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躍升。
省政協委員、民建榆林市委會主委任靜波代表省民建:
加快布局氫能全產業鏈 打造氫能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一、完善產業規劃布局。強化氫能產業鏈頂層設計,重點圍繞氫能交通、綠氫化工,依托國有企業在綠色高純氫制備、加氫站、氫燃料電池等領域超前布局。持續細化支持政策,推動省級制氫加氫一體站審批豁免化,簡化用地審批流程。擴展氫能產業基金規模,重點支持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基礎設施建設等,促進各類企業轉型與市場進入。
二、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優先在氫能產業發展較快、產業基礎較好、應用場景成熟的地區重點布局加氫站等基礎設施,由點及面發揮帶動作用,實現進一步推廣。聯合煤化工企業建設煤化工工業園區與氫能能源工業園區及周邊加氫站短輸管道,降低氫氣運輸成本。推動氫能利用從專用領域向公用、民用延伸,規模化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為后續應用拓展奠定基礎。
三、加強氫能全產業鏈產學研聯合攻關。突破制氫、儲氫、用氫等關鍵技術瓶頸,提升系統集成能力。積極開拓工業領域用氫市場,在化工、冶金等行業通過示范項目帶動產業發展。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設立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建設研發中心、開展產學研合作及國際合作,搭建技術交流平臺,促進產學研企緊密結合,打造自主產業生態。
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建設。在高校課程中擴展氫能相關學科專業課內容,開展深層次基礎理論及應用技術研究。進一步強化學科交叉融合,將氫能與新能源、電化學、新材料等學科相結合,拓展人才培養廣度。積極引導氫能相關高校與領域內高水平領軍企業合作,設立人才聯合培養基地。
省政協委員、陜西航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第二事業部綜合管理部部長李曉敏代表省臺盟:
科技引領 數字賦能 創新驅動
加快推進榆林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建設
一、優化研發經費投入結構,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設立市級“能源科技重大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高端能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探索建立研發投入后補助、創新券等普惠性政策,撬動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大型能源國企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做大做強市級政府引導基金,重點設立能源科技創新子基金,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金融支撐、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
二、加強聚才引智體系建設,打造高水平科創隊伍。聚焦煤化工、新能源、碳管理等領域,制定發布“榆林市能源產業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目錄”。采取“一事一議”“一人一策”方式引進頂尖科學家、產業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深化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候鳥型”專家工作站、周末工程師等柔性引才機制。聯合省內外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共建“榆林能源產業研究院”,打造本地化高端人才培養基地。
三、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構筑高能級支撐體系。聚力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集群,優化提升現有“一院兩校多平臺”布局,探索建立“基礎研究+中試試驗+產業示范”全周期技術創新平臺。圍繞煤基特種燃料、可再生能源制氫等關鍵領域,爭取布局建設一批“國字號”“陜字頭”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能源領域科技成果產業化示范基地,推動重大創新成果在榆林率先轉化和規模化應用。建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技術交易市場,培育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和經理人隊伍。
榆林市政協副主席拓耀飛代表榆林市政協:
把牢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
引領能源基地綠色高質量發展
(一)破解要素約束,強化統籌協調。建立省級能源要素統籌平臺,優化能耗碳配機制,推動能源化工產品輸入地分擔能耗、碳排放指標;統籌要素保障,建立“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優先保障榆能芳烴等補鏈項目;完善價格政策,協調降低榆林工業電價,縮小與周邊地區差距。
(二)提升創新能級,夯實科技支撐。創建國家級平臺,支持榆林建設國家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爭取國家級化工減碳技術創新中心、CCUS技術創新中心落地榆林;完善協同創新體系,推動西安優質創新資源向榆林延伸,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創新聯合體,聚焦煤炭分質利用、氫能等領域開展攻關;在省級科技專項資金、人才計劃等方面給予榆林重點支持,培育高端創新人才。
(三)推動協同發展,完善產業體系。打造榆鄂寧產業集群,推動三地產業規劃銜接、要素流動和資源共享,避免同質競爭;延伸產業鏈條,支持榆林發展芳烴類產品,補齊煤化工產業鏈關鍵節點;培育新興產業,支持榆林布局氫能全產業鏈、儲能裝備制造等產業,建設綠氫耦合煤化工示范基地,推動能源產業高端化轉型。
(四)優化政策環境,激發發展活力。出臺專項支持政策,持續推進產業強鏈建圈,構建縱向關聯、橫向耦合、協同配套產業體系;建立長效幫扶機制,組建專家團隊研究榆林煤炭產能接續方案,提出生態保護與產能提升并重的發展路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支持榆林在煤炭礦業權出讓、電力體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試,破除新能源發展的體制機制壁壘,激發市場活力。
神木市政協主席毛曄代表神木市政協:
神木能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索
(一)綠色轉型,突破生態約束。構建低碳技術體系,依托國家能源、陜煤等力量,盡早建成600MW燃煤機組CCUS示范工程,全力推廣二氧化碳制甲醇等技術,推動蘭炭行業升級改造。創新要素保障機制,積極爭取增加水資源配額,推行“再生水+循環用水”模式。優化環保治理,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業按產能給予每噸50元左右的補貼。
(二)鏈條延伸,構建高端矩陣。做強煤化工深加工,重點推進榆能50萬噸環氧樹脂、北元12萬噸甘氨酸等項目,建成聚酰亞胺等新材料集群。打造零碳半導體產業園,引進單晶硅等項目,形成“雙百億”集群。提升固廢利用能力,建設60萬千瓦煤矸石發電機組,推廣煤矸石充填采空區技術,建設大烏產業園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實現市域垃圾一體化處理。
(三)政策協同,破解發展桎梏。完善稅收政策,爭取煤基油品納入資源綜合利用目錄,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50%政策;推動區分石油基與煤基油消費稅標準,對煤基油實行減免。強化創新平臺,聯合西北大學、中科院設立研究院,攻關特種聚烯烴等新材料技術;對企業研發投入給予補助,獎勵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研發中心。
(四)集群培育,提升組織效能。推動企業重組,鼓勵大型企業兼并中小煤礦,對重組企業給予土地、稅收優惠。組建產業聯盟,成立能源化工產業協會,由龍頭企業牽頭,涵蓋上下游及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共享等機制,設立聯盟基金支持聯合攻關。規劃建設煤炭化工物流園,整合鐵路公路運輸資源,開通定點貨運專線,將物流成本降至行業平均水平。
省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張虹:
重塑能源發展新格局 搶占能源革命制高點
一、推動風光儲一體化發展,賦能綠色低碳轉型。充分利用清潔能源的資源稟賦優勢,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發電產業,提高其滲透率。同時,強化產業鏈發展,延鏈、補鏈發展風機、葉片、多晶硅研發制造等上游產業和光伏組件、風機葉片回收處理等下游產業,打造清潔環保的能源環保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新型儲能產業,打造風光儲輸一體化能源生產供應鏈。
二、加快氫能產業發展,重塑能源發展格局。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制定產業政策,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積極推動關鍵技術創新,依托國內頂尖科研院所,引進院士專家團隊,加速核心技術攻關,突破氫能轉化應用;三是多維度全方位推動氫能產業試點示范,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努力打造多元主體、協同創新、集群發展的氫能產業生態;四是堅持政策支持與工作推進協同發力,加快打通制氫、用氫、加氫及配套裝備產業鏈條,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三、聚焦產業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是聚焦核心產業鏈,梳理出能源化工裝備制造、現代煤化工、鋁鎂及煤炭深加工、輕紡、智能無人系統和航空、新能源裝備制造、“碳中和”等產業鏈的關鍵斷點清單、技術瓶頸清單、配套弱項清單。二是制定強鏈、補鏈、延鏈、綠鏈方案,通過突破關鍵技術、創新商業模式、拓展應用場景等方式,提升優勢領域控制力、填補關鍵缺失環節、拓展下游應用場景。三是強力推進“鏈式思維”開展招商引資,建成一批國際、國內、區域具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省政協常委、民盟陜西省委會副主委孫武斌:
構建能源開發與生態共治新范式
推進榆林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建設
一、推行能源開發生態責任重構計劃。省政府授權榆林試點“新老劃斷、分類擔責”的創新機制。針對歷史遺留礦區,設立省級專項修復基金,按煤炭銷售額1%提取資金池,專門用于歷史遺留礦山的修復。對于新建項目,強制實施“生態保證金+修復保險”雙軌制,允許新建企業承接老礦區修復任務并抵扣保證金,實現責任分配的代際公平。
二、創新生態價值市場化實現路徑。在榆林建立省級生態產品交易中心,為生態產品的交易提供平臺。開發“能源開發生態足跡核算模型”,將礦井水利用率、固廢資源化率等納入指標體系,全面、準確地衡量能源開發的生態影響。推行“綠能生態標簽”制度,以此激勵企業提高生態績效。設立生態修復債券“綠色通道”,降低企業生態修復成本。
三、建立跨區域生態協同機制。推動省級層面簽署《陜京能源走廊生態共治協議》,明確各方權利和義務。建立綠電外送生態補償金,為榆林的生態保護提供資金支持。創建碳排放指標協同賬戶,實現碳排放指標的跨區域協同管理。聯合寧蒙共建毛烏素沙地碳匯項目,促進區域間生態協同發展。
四、賦權榆林實現三大突破。一是批準榆林開展能源生態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試點,將生態損益納入政績考核,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共進。二是授權發行全國首支能源開發生態修復REITs,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項目,拓寬生態修復的資金來源。三是在示范區實施“用地指標置換”政策,為生態產業發展提供空間支持,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省政協委員,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薛鴻:
加快電網建設攻堅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全力服務榆林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建設
(一)加大電網建設攻堅力度,增強電網保供能力。建議省發改委、省能源局、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局等單位將電網規劃深度融入榆林能源革命示范區總體規劃、榆林國土空間規劃、產業規劃;建議榆林市委、市政府持續深化“政府掛帥,企業實施”的電網建設新模式,全力解決選址難、前期難、協調難問題,進一步加快榆林電網攻堅建設。
(二)加快推進特高壓發展,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7月,陜西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已上報核準請示。陜西至河南特高壓直流外送通道共配套火電400萬千瓦,新能源1100萬千瓦,其中風電400萬千瓦、光伏700萬千瓦、儲能220萬千瓦。目前,配套新能源和儲能的布局暫未明確,建議省發改委等單位盡快明確配套新能源和儲能布局,并同步開展新能源輸電規劃研究,促進配套電源同步建成投運。
(三)加快推動儲能設施建設,提升陜西電網調節能力。目前陜西儲能裝機發展相對滯后,受制于系統調節能力,榆林新能源利用率已下降至90%左右。建議省發改委等單位研究出臺儲能容量補償機制,鼓勵長時儲能建設,完善調用規則,促進新型儲能健康發展。
(四)關于榆林地區工商業電價問題說明。目前,工商業用戶到戶電價由上網電價、輸配電價(含交叉補貼)、上網環節線損費用、系統運行費、政府基金及附加等五部分組成,電網企業僅收取國家核定的輸配電價。榆林地區輸配電價相對較低,其他環節差異不大,發電上網交易電價偏高是主要原因。我省與周邊省區相比高0.003-0.08元/千瓦時。
陜煤集團黨委委員、董事閔小建代表陜西煤業化工集團:
關于推進榆林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建設的意見建議
榆林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也是陜煤實現增量發展的主戰場。多年來,榆林市委、市政府以“最優政策、最強保障、最暖服務”為陜煤集團扎根榆林、服務地方提供了堅實支撐。
結合陜煤集團當前實際,能源產業相關發展還存在一定困難,主要表現有:煤炭產能接續瓶頸凸顯、優質原煤價值發揮不足、煤炭轉化方案同質化嚴重。為切實做好能源產業“穩控轉”,有效跨越資源陷阱,建議如下:
(一)研究統籌推進榆神礦區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結合榆神礦區煤炭開采對水資源影響研究成果和大型能源企業保水采煤研究及實踐,啟動榆神礦區三期、四期規劃環評修編,研究統籌推進榆神礦區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支持陜煤在榆神礦區已獲取礦權煤礦的有序開發,更好發揮能源保供“壓艙石”作用。
(二)研究支持陜煤通過市場化方式獲取中雞一、二號等省內煤炭資源的有效措施。研究啟動中雞一、二號礦業權招拍掛,支持陜煤在同等條件下優先獲取省內煤炭資源,幫助陜煤妥善解決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制約,更好發揮陜煤的全省經濟增長“主力軍”和能源保供“壓艙石”作用,推動我省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研究支持特色煤炭轉化技術開發和產業示范的有效措施。支持陜煤以煤基新材料、煤基特種油品、煤基芳烴及系列產品等特色轉化路線為支撐的技術開發和產業示范,配套省內優質煤炭資源,助力我省差異化打造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煤炭轉化產業集群。
本版圖片由記者 馬偉東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