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高潮
陶鷹鼎出土于關中平原東部華山與少華山之間的柳枝泉護村古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秦嶺北麓華州先民留下的寶貴財富。該遺址200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屬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管轄,位于華州城東10公里處柳枝鎮東南1公里的一級黃土臺塬上,遺址因東有個泉護村定名。
據當地老人回憶,新中國成立前人們在遺址附近勞作時,就有陶缽、盆、罐、瓶、鬲、斝、紡輪等陶器出土,只是普通農民沒有考古意識,國民黨當局也顧不上發掘,任其自生自滅。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舉,上世紀50年代國家要在黃河中游河南省洛陽西部修建三門峽水庫,徹底根治下游水患,預測庫區蓄水后將淹沒到陜西潼關華縣緊靠南山一級黃土臺塬,便由黃河水利委員會與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聯合組成黃河水庫考古隊,對庫區沿途文化古跡古建筑遺存進行普查,在華縣(今華州區)柳枝鎮泉護村附近,發現了元君廟——泉護村遺址。黃河水庫考古隊陜西分隊華縣工作隊,于1958年至1959年兩次對遺址大規模發掘,挖掘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了國寶“陶鷹鼎”,這是老百姓早期的命名。同時,還出土絲蔴織品和五谷中的黍、稷之類,以及疑似稻、麥的碳化顆粒,因當年沒有植物考古的現代“浮選法”,終不能驗證定名。但陶鷹鼎自遠古各種陶器中脫穎而出,轟動了考古學界。
陶鷹鼎因器形似鬲似鼎,整體像猛禽鸮鳥,又被有些專家稱謂鸮鬲鼎。它通體灰黑泛褐色,鸮鷹造型高36厘米、長38.4厘米、寬30厘米,尺寸大小比例均衡相宜,體態豐滿完美,制作精良逼真。鸮喙尖銳犀利,環眼炯炯凸起,剛烈威猛之霸氣顯露;其雙腿魁委粗壯,袋狀像鬲;寬尾敦厚支地,堅實如鼎腳撐垂;形體肥碩,空腹厚皮,容量較大,適于食品煎煮盛藏,犧牲告祭獻貢;整體三“足”鼎立,隱含部落穩定,社族興旺;先民使用時在鸮腹下升火,腿腹多方受熱,很快肉熟羹香,子民分食強身健體,增添膂力。此鼎以鸮鷹英姿雄踞勃發,形象孔武有力,曾一度尊為族權象征,開殷商鳥獸青銅文化之先,為鐘鼎禮器形制創意之宗,肇始華夏民族食祭之風,是溝通人神聯系、天人合一之代表性古陶器。
鸮是貓頭鷹一類食肉神鳥,晝伏夜出行蹤詭秘,古人崇拜其勇猛神性,被夏商之前東夷部落奉為圖騰,曾在殷墟婦好墓等處出土過各類鸮形器物。鬲是古代蒸煮飯食的炊具,乳袋狀三條腿,湯羹流食灌入便于加熱。鼎是烹煮肉食的大鑊,后演變成祭祀禮器,三腿堅實鼎立穩泰。三者合造為鸮鬲鼎,出土于泉護村遺址,蘊含著遠古時代深刻的文化內涵。遺址本身是仰韶與龍山兩大文明之間過渡性文化,鸮鬲鼎是其標志,從器質上看:仰韶多為彩繪紅陶,龍山為黑陶,鸮鬲鼎為連接兩者的褐灰陶;從造型上看:介乎于食鬲、祭鼎之間,鸮兩腳如鬲空腿,鸮尾如鼎實腿,三角鼎固;從使用上看:由鬲到鼎,食用變祭祀,先滿足初級生存,再祈求精神寄托,是人類從愚昧走向文明的一次飛躍。鸮鬲鼎具有泉護村古文明的獨特個性,成為老官臺文化、仰韶文化中標志性陶器另類,與同期遺址出土陶器比較有無法替代的作用,屬古代文物精品,無論從外表和內涵上講,都可謂是稀世之寶。
其實,此鼎的發現,是在當年泉護村古遺址挖掘現場征集的。那是1957年,泉護村遺址西太平莊村民殷思義有一天在遺址上用牛犁地,耕翻出一件似鷹如罐的陶瓦器物,灰不溜秋滿身是土,他看形象奇怪但很完整,就拿回家當作雞食盆子用。次年“黃委、北大”聯合考古隊發掘遺址時,在周邊調查征集文物,殷思義想到自家“雞食盆”,就主動請考古隊員到家察看,初步證實為古陶器,他便將其上交給考古隊,這才使珍貴文物正式面世。后經北京文物專家鑒定,陶鷹(鸮鬲)鼎為國家一級文物,禁止出國,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