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涵博 文/圖
7月14日一大早,趁著工作間隙,陜西省地熱協會副會長、陜西省地質調查院水工環中心副總工程師穆根胥收拾好行李。下午,他要隨九三學社陜西省委會前往漢中市,開展大氣污染治理專項民主監督調研。
“周末兩天,我抓緊為這次調研準備了發言材料。你看這里的數據,都是院里同志們在眾多項目中積累的成果,真實可靠。”穆根胥指著電腦屏幕介紹說,漢中淺層地熱能資源豐富,應該發揮其在清潔供暖中的作用。為了讓發言更貼合實際,他還特意致電漢中市環保局的九三學社社員,充分了解當地實際情況。
“科研成果要書寫在三秦大地上,不能只鎖在柜子里閑置著。”穆根胥始終揣著個念想——要讓實驗室里的成果變成家里暖洋洋的熱氣、大棚里適宜的溫度,讓技術真真切切落地生根。
這份對“落地”的執著,早在39年前就埋下了種子。1986年,渭南蒲城農村青年穆根胥,因為家里一個畫著南京長江大橋的搪瓷盆,對南京這座城市產生了向往。他報考了南京地質學校測量專業,卻意外被調劑到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
穆根胥笑稱,起初還有點失落,直到接觸專業課后才慢慢發現了水工環地質這門“邊緣學科”的妙處。它不像純地質那樣聚焦巖層本身,而是更多關注地質環境與人的關系,小到打井找水、大到工程選址,都得琢磨。
畢業后,穆根胥一頭扎進陜西省地礦局水文隊。他的腳印北抵毛烏素沙漠,南達秦嶺山區,腳底板磨出的繭子成了他最珍貴的“榮譽證”。“那會兒在榆林鹽場,寒冬臘月里,泥漿水濺到棉大衣上瞬間結冰,一拍就掉下來。但一想到打出的水能澆地、探出的熱能能供暖,就覺得值。”他說。
正是帶著這份信念,在上世紀90年代地質行業改革浪潮中,單位改企、市場沖擊接踵而至,不少人轉了行,他卻守著鉆機旁的泥漿池,沒丟下地質人的“看家本領”。
2004年省地質調查院組建時,他從原單位調來,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地熱地質上,主持省部合作的關中盆地地熱資源調查項目,出版了《關中盆地地熱資源賦存規律及開發利用關鍵技術》。這部專著是首部針對關中盆地地熱資源的綜合研究成果,為地熱資源可持續開發提供了科學支撐,至今仍是關中地熱開發的“導航圖”。
地熱水回灌新近系砂巖熱儲層,曾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地層松散未壓實、孔隙細彎,回灌時水里的小雜質一進去就堵得死死的,難度堪稱世界級別。穆根胥迎難而上,帶領團隊多維度開展技術攻關,得出科學結論——當回灌水中懸浮物粒徑小于5微米時,可實現較大流量自然回灌。這項突破不僅有力推動了關中地區地熱能供暖的生產實踐,更為水熱型地熱能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如何使地熱能這一清潔能源更有效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帶著這個問題,近年來,穆根胥組織指導建設了陜西省淺層地熱能研究推廣示范基地和灞橋區敬老院、西安幸福林帶等一批示范工程。其中,西安市鄠邑區靈山寺村的9個葡萄大棚,就是他和團隊的“試驗田”。這個由陜西省地質調查院與西安市科技局聯手打造的項目,占地5400平方米,棚里裝了地源熱泵系統,冬天一啟動,熱風就能循環起來,地下的地熱還能持續供能。
農戶們算起賬來笑得合不攏嘴:葡萄成熟期比普通大棚提前了約兩個月,一年多掙64萬元。棚里沒了煤煙粉塵味,葡萄串都亮堂些!
看得見的成效,讓穆根胥更堅定了一個信念:技術落地離不開政策托舉。作為九三學社省地質調查中心主委、科技委副主任、碳中和研究院可再生能源部副部長,他積極參加社省委重點課題調研,執筆編寫地熱章節內容。他參與撰寫的《關于在我省大力開展地熱能替代傳統能源供暖的提案》《關于咸陽市增大地熱礦權區域范圍的建議》等提案,得到省、市有關部門辦理答復。
專業話講對了,就能讓政策“多邁一步”。他參與提出的關于中深層地熱資源開發不受地下水限制開采區影響的建議,在今年春天有了新消息——西安市印發《取水型地熱能開發利用項目禁止和限制取水范圍劃定方案》。政策一出,西安市未央區中寶達·理想時光小區熱源建設項目工地上,鉆機又轉起來了,這個項目投用后,將為36萬平方米住宅供暖,讓3500余戶家庭用上綠色能源。
“這兩年做這些事,其實更多是出于專業本能。”穆根胥坦言,寫提案從不是喊口號,核心是用專業知識破解行業難題。以前行內人聊起地熱開發的瓶頸,多是私下感慨,沒個順暢的渠道傳出去。九三學社恰恰搭建了這樣的橋梁,讓他的見解能通過提案傳遞到決策層面,這份力量也因此有了更廣闊的施展空間。
如今,在省地熱協會副會長崗位上,穆根胥滿腦子都是怎么讓地熱產業火起來:舉辦西安地熱能產業發展大會,搭起交流的大平臺;組織會員學習超長重力熱管技術,讓好點子快速落地;開展陜西省地熱開發利用示范工程評選,給行業樹起看得見的標桿。科普、培訓也沒落下,他進校園給孩子們講地熱多神奇,辦技術班幫從業者“充電”,還跑遍榆林、寶雞、渭南,在各種交流會上聊地熱供暖的門道,就是想讓更多人用上清潔能源。
他說:“用專業能力為社會作貢獻,讓地熱技術真正服務于綠色發展,這就是科技報國的意義。”